古代的蜡烛
发布时间:2021.01.06
说起中国古代的照明工具,很多人*个想到的就是油灯。《楚辞》中有“兰膏明烛,华容备些”之句,说明战国时代就有油灯。当时油灯的燃料是动物油脂,原材料有限,注定只能为少数人享用。奢侈一些的,还可以在油脂中加入香料,燃烧时伴有袅袅清香,遮住油脂燃烧散发出的难闻气味儿。
后来发展到植物油脂,这虽比动物油脂资源多,使用人群扩大了,但仍然普及不到普通民众,穷人就更别奢望了。就像匡衡、车胤、孙康这些好学却穷得点不起灯的人,只能靠各种奇葩办法来照明,为自己换取夜里读书时间,如匡衡“凿壁偷光”蹭邻家灯火;车胤用纱布做口袋捕捉萤火虫来聚光照明;孙康借雪的反光来读书。
普通百姓点灯燃不起动物油脂,用的是植物做的灯芯,这种灯芯取材较为广泛。汉代以前是点柴禾照明。到了汉代,灯芯大都是麻秸等硬纤维。《齐民要术》里提到过“苴麻子”是“捣治作烛”的材料。古代名著《儒林外史》中的明代吝啬鬼严监生临死都不忘提醒家人: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,太浪费啦!可见到了明代还是燃灯草芯。
为了节省照明费,老百姓开始追求“省油灯”。这种灯出现在宋代,原理很简单,就是在灯盏里放水,灯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会通过灯体传递到水中,水受热蒸发,从而将热量带走,灯盏的温度和灯油蒸发的速率也因此降低,以此达到省油的目的。
说起照明工具,大家还容易想到蜡烛。实际上,中国人使用蜡烛的历史相当长,*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。当时的蜡烛跟今天不太一样,今天的蜡烛由石蜡制成,是石油工业的产物,纯度高,燃烧稳定且价格便宜。古代的蜡烛原料是蜂蜡和动物油脂混合而成,燃烧不稳定,烟味特别重,还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。
重要的是,点蜡烛可比点油灯贵多了!
到唐代时,蜡烛仍是贵族高官才使用的奢侈品,一般平民可消费不起。因此,燃烛也是唐朝人炫富的一种方式,如“杨国忠每家宴,使每婢执一烛,四行立,呼为烛围”。到了宋代,蜡烛才成为普通的商品,开始进入一般士庶家庭。宋代蜡烛携带、使用都方便,燃烧时间较长,亮度大于油灯。这时的蜡烛是白蜡做的,取自蜡虫的分泌物,而且是中国特产,所以被称为“中国蜡”。